本报讯江苏省海门市三厂镇泰西村失学多时的陈春妹、陈燕小姐妹俩又高高兴兴地背上书包走进了学校。村里人都说:“这多亏了市助学中心的帮助”。海门市助学中心创办不到半年,已帮助近200名特困学生解决了上学的困难。
尽管海门市的总体生活水平已达到了小康,但仍有一部分家庭生活相对贫困,或因病因灾致贫,虽然由于媒体的报道,个别学生得到了救助,但如何使更多的特困学生受到社会的关爱,成为当地政府挂心的事情。
作为江苏省首批文明城市,海门市委、市政府领导感到,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,变一阵子的短期行为为持之以恒的长效工程,变少数人参与为全社会帮扶,经过该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精心策划,海门市助学中心于今年“六一”儿童节时诞生了。
助学中心采用吸收会员单位和接受捐款两种形式。中心成立不久,他们在当地媒体上首批公布了10名特困生的情况,公开寻求结对帮扶单位或个人,一时市助学中心热线电话不断,10名特困生很快就落实了帮扶单位和个人。另外,他们对纳入助学范围的特困生每年给予1000—1500元帮困资金,所在学校免除其学杂费,直到完成初中学业。
助学中心成立至今,已吸收会员单位94家,收到社会各界捐资6.9万元,成为海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。